绿色空间
园林竹子
跳过导航链接首页 > 栽培技术

竹子栽植技术
  竹子非草非木,生长有其特殊性。散生竹是依靠“竹鞭”上的笋芽发育长成竹笋,再长成新竹;丛生竹无竹鞭,它是依靠竹秆地下部分“秆基”上的大型芽直接萌发成竹笋,再出土成竹。散生竹在1个月内(丛生竹为4个月)即可完成高度和直径生长,并且以后不再增加。散生竹的竹鞭多数分布在离地表10~30厘米的土层中。竹子年年均会发笋长竹。因此,竹子栽植技术也有别于其他花木,根据公司多年实践经验,依据江西吉安地区气候条件,现总结成文。   一、栽植时间   1.散生竹:散生竹通常是在春季3月上旬~4月中旬开始发笋,到5月上旬已出笋结束,到6月上旬已抽枝长叶,新竹长成。7~9月大量长鞭,进入12月后,随着气温的降低,生理活动逐渐缓慢,至翌年2月中旬,伴随气温回升,叶芽开始萌发,逐渐恢复生理活动。根据竹子生长节律以及当地气候条件,散生竹理想的栽竹时节应该是在春季竹笋出土前的2月中旬~3月中旬以及秋冬季10月上旬~12月下旬。春季2月~3月雨水多,气温低,栽植成活率高;秋冬季10月~12月,尽管雨量少,但此时气温已降低,竹子生理活动趋弱,栽竹成活率也较高。   长江中下游地区,可在梅雨季节采用移竹造林,且根盘多带土,方能保证高的成活率。北方地区由于冬季较长,气温较低,宜在秋季9月~11月及春季土壤解冻后3月栽竹。值得注意的是,春季3~5月出笋期不宜栽竹。如果采用容器竹苗或假植竹苗,则一年可四季种竹,成活率高。   2.丛生竹:一般3月~4月竹秆发芽,7月~8月发笋,且丛生竹不耐严寒。所以丛生竹栽植季节最好在春季竹秆芽尚未萌发前的2月中旬~3旬上旬,以及秋冬季10月上旬~12月下旬。   二、栽植地整理   中小径竹生长要求土层深度50cm,大径竹如毛竹则要求80~100cm。土壤要求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的砂质壤土,微酸性或中性,PH值4.5~7.0 为宜,地下水位50cm以下(中小径竹)或1m以下(毛竹)。   整地是竹子栽植前的重要环节,整地好坏直接影响到种竹质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整地方法采用全面整地最好,即对栽植地进行全面耕翻,深度30cm,清除土壤中的石块、杂草、树根等杂物。如土壤过于粘重、盐碱土或建筑垃圾太多,则应采用增施有机肥、换土或填客土等方法进行改良。   整好地后,即可挖栽植穴。栽植穴的密度和规格,根据不同的竹种、竹苗规格和工程要求具体而定。在园林绿化工程上,竹子常采用密植法,一般小径竹每平方米4株,株行距50×50cm;中径竹每平方米1株,株行距1×1m。栽植穴的规格通常为长宽各30cm、深25cm。   三、母竹的要求   母竹质量对造竹质量影响很大。优质母竹栽植容易成活和成林,劣质母竹不易栽活或难以成林。母竹质量主要反映在年龄、粗度、长势及土球大小等方面。①母竹年龄:最好是当年至2年生。因为当年至2年生母竹所连的竹鞭,一般处于壮龄阶段,鞭芽饱满,鞭根健全,因而容易栽活和长出新竹、新鞭,成林较快。②母竹粗度:中径竹(黄秆乌哺鸡竹、早园竹等)以地径2~3cm为宜,小径竹(紫竹、斑竹等)以地径1~2cm为宜。③生长状况:母竹要求生长健壮、枝叶繁茂、无病虫害及开花迹象为宜。④土球大小:根据竹秆粗度,以15~25cm为宜。土球过小,母竹易过度失水,降低成活,且竹鞭短,根系少,成林慢。土球过大,则竹子太重,运输成本高。   中小型观赏竹,通常生长较密,因此,可将1~2秆竹子同时挖起作为一“丛”母竹。母竹挖起后,一般应砍去竹梢,保留3~5盘分枝;或者保留竹梢,修剪侧枝,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栽植成活率。   母竹远距离运输时,竹子装上车后,必须用篷布将竹子全面覆盖好,防止竹叶被风吹干。   四、母竹的栽植   母竹运到栽植地后,应立即栽植。竹子宜浅栽不可深栽,母竹根盘表面比栽植穴面低3~5cm即可。首先,将表土回填栽植穴内,一般厚5cm,然后将母竹放入穴内,根盘面与地表面保持平行,使鞭根舒展,下部与土壤密接,然后先填表土,后填心土,捡去石块、树根等杂物,分层踏实,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相接。填土踏实过程中注意勿伤鞭芽。然后浇足“定根水”,进一步使根土密接。待水全部渗入土中后再覆一层松土,在竹秆基部堆成馒头形。如果母竹高大或在风大的地方,需用竹竿将每根母竹呈“井”字形水平连接固定,以防风吹竹秆摇晃倒伏。   五、养护管理   竹子喜湿润怕积水。竹子栽植后,首次水必须浇透,以后每天早晚向竹叶喷水一次,保证竹枝叶不被晒干,同时可保持土壤湿润,增加竹林内空气湿度,有效降低竹林温度。竹子栽后,会有一部分叶子正常脱落,半个月后,竹枝叶芽会萌动,以后会重新长出新叶。   观赏竹子病虫害极少,一般不用防治病虫。但如果生长密,管理不善,部分竹种会有以下虫害发生:一是竹蚜虫,寄生于竹叶背面,引起煤污病的发生,影响观赏效果,主要危害哺鸡竹、斑竹、金明竹等;二是竹介壳虫,寄生于竹枝分叉处,致使竹子生长衰弱,并引发煤污病,主要危害紫竹等。防治方法主要是加强竹林抚育管理,清除老、弱竹子,保持竹林通风透光,并及时砍伐病株;化学防治可用80%敌敌畏乳剂或4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喷洒。
竹类植物竹秆的构造
  竹秆即地上茎,实际上是主茎(地下茎)的第一级分枝。竹秆的大小差别很大,大型竹如巨竹高达30m,直径可达30cm,小型竹如菲白竹高仅几十厘米,直径尤如铁丝。有的竹种秆直立,少数竹种秆攀缘而呈藤状。秆通常中空,也有的竹种秆实心。秆一般为圆柱状,也有的竹种秆近方柱状,如方竹;有的秆则节或节间为其他形状,如罗汉竹、佛肚竹等。秆的表面一般为绿色或黄绿色,有的竹种则为紫色、黄色、黄绿相间或具斑点,如紫竹秆为紫色,黄秆乌哺鸡竹秆则为黄色间有绿条纹,斑竹秆绿色具有紫黑色斑点、斑块。竹秆是竹子的主体,其构造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秆柄(俗称螺丝钉) 竹秆的最下部分,与地下茎相连,细小而短缩,具有数节,但上无芽,也不生根。地下茎为合轴丛生型的竹种,其秆柄是与另一老竹秆基相连的部分;合轴散生型的竹种,其秆柄延伸形成假鞭。   2.秆基 竹秆入土生根的部分,由数节至十数节组成,节间极为短缩,粗大。在丛生竹中,秆基上通常有互生的大型芽,称芽眼,萌笋成竹;在散生竹中,秆基上通常无大型芽或仅具少数发育不完全的大型芽。秆基各节密生根,称为竹根,形成竹株的独立根系。 秆柄、秆基和竹根合称竹蔸。   3.秆茎 也称竹秆,由秆环、箨环、节内、节隔和节间组成。秆环是居间分生组织停止分裂分化后留下的痕迹,位于箨环的上方。秆环隆起或平,其隆起的程度随竹种的不同而不同。多数丛生竹的秆环平,如绿竹等;在散生竹中一些竹种分枝以下的秆环平而不明显,如毛竹、金竹,而桂竹秆环隆起。箨环是秆箨脱落后在秆上留下的痕迹。秆环和箨环之间的距离称节内。秆环、箨环和节内称为节。两节之间称节间。节间通常中空,节与节之间有竹隔相隔。不同竹种的节数有显著差异,如毛竹可达70节,鹅毛竹仅十余节。
竹类植物竹叶的构造
  从植物形态学的观点看,竹子有两种形态的叶,即茎生叶和营养叶。茎生叶着生于竹秆上,又称秆箨、竹箨、笋壳等。这里的竹叶仅指着生于枝条上的营养叶。   枝条各节着生叶,叶互生,排列成2行。叶分为叶鞘、叶柄和叶片三部分。叶鞘包裹小枝节间,叶鞘与叶片连结处的内侧有一突起称叶舌,两侧的耳状突起称叶耳,叶耳的边缘常有肩毛,有些竹种既无叶耳也无肩毛,有些竹种则仅有肩毛而无叶耳。   竹叶通常在叶片与叶鞘之间有一关节,叶片枯老时从关节处脱落。叶片一般为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收缩。叶片的大小各竹种相差悬殊,最大的长度可达40-50厘米,如麻竹、龙竹,较小的长不过2-3厘米,如凤尾竹。叶的更新是周期性的,通常为每年一次,毛竹则2年一次,从落叶小枝的节上的芽发育为新的具叶小枝替代落叶小枝。不少竹种可以通过竹叶更新时遗留的小枝痕数来判断竹株的年龄。
竹类分枝类型
  竹类植物的分枝与一般木本植物的分枝不同。一般树种由芽—枝条—芽—枝条。竹子的分枝由竹秆节上的侧芽发育而成,根据起源不同,分枝类型可分为单芽起源和多芽起源两种类型。我国所产竹子的芽在芽的原始体时就已经分化形成侧芽(称芽的早期分化),当芽萌动时,侧芽也一起生长,因此我国所产竹种无论其每节分枝的数目是多少,都是由单芽起源的。根据每节分枝的数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单枝型。每节具有1分枝,分枝直立而直径与秆相近。如赤竹属Sasa、箬竹属Indocalamus等。   (2)二枝型。每节具2分枝。如刚竹属Phyllostachys等。   (3)三枝型。中部节每节具3分枝,秆上部节可多至5枚分枝。如酸竹属Acidosasa、筇竹属Qiongzhuea、少穗竹属Oligostachyum等。   (4)多枝型。每节具多枚分枝,分枝或近于等粗,或有1-2枝较粗,其他较细。如刺竹属Bambusa等。   竹子通常都有再次分枝,但也有少数竹种无再次分枝,如鹅毛竹。同一属的竹种其每节分枝的数目通常是一致的,但有时竹秆上部的分枝数目通常较多,而下部节的分枝数目少于中部节间。一般所说的分枝数目是指中部节每节所具的分枝数。
竹类植物地下茎类型
  竹类植物的地下茎是在地下横向生长的主茎,既是养分贮存和输导的主要器官,也具有分生繁殖的能力。地下茎俗称竹鞭,亦由节和节间组成,圆而中空。节由鞭环和箨环组成,鞭环上着生芽和鞭根;箨环为鞭箨脱落后留下的痕迹。地下茎先端生长部位称为鞭笋或顶芽。竹类植物的繁殖主要靠地下茎上的芽发笋成竹繁衍后代。   同一属的竹种具有相同的地下茎类型,因此地下茎是竹类植物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地下茎的形态特征和进行分生繁殖的特点,可将竹类植物的地下茎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单轴散生型。有真正的地下茎(即竹鞭),鞭上有节,节上生根,每节着生一侧芽,交互排列。侧芽或出土成竹,或形成新的地下茎,或呈休眠状态。顶芽不出土,在地下扩展,侧芽出土成竹,地上茎(竹秆)在地上散生,故又称为散生竹。如刚竹属Phyllostachys、方竹属Chimonobambusa、酸竹属Acidosasa等。   2.合轴丛生型。无真正的地下茎,由秆基的大型芽直接萌发出土成竹,不形成横向生长的地下茎,秆柄在地下也不延伸,不形成假鞭,竹秆在地面丛生,故又称为丛生竹。如刺竹属Bambusa、牡竹属Dendrocalamus等。   3.合轴散生型。秆基的大型芽萌发时,秆柄在地下延伸一段距离,然后出土成竹,竹秆在地面散生。延伸的秆柄形成假地下茎(假鞭)。假鞭与真鞭(真正的地下茎)的区别是,假鞭有节,但节上无芽,也不生根。秆柄延伸的距离因竹种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或十数厘米,或可达几米。如箭竹属Sinarundinaria (Fargesia)等。   4.复轴混生型。有真正的地下茎,间有散生和丛生两种类型,既可从竹鞭抽笋长竹,又可从秆基萌发成笋长竹。竹林散生状,而几株竹株又可以相对成丛状,故又称为混生竹。如赤竹属Sasa、筇竹属Qiongzhuea、箬竹属Indocalamus等。   复轴混生型不是一种十分稳定的地下茎类型,常因立地条件和生长状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单轴散生型的竹种如生长发育不好,或受立地条件的影响,则可能表现为复轴混生;而复轴混生型的竹种,当立地条件较好,生长旺盛,常常表现为单轴散生的性状。
竹类植物秆箨的构造
  秆箨也称竹箨、笋壳,为主秆所生之叶,着生于箨环上,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仅起保护节间不受机械创伤的作用。当节间生长停止后,秆箨基部形成离层而脱落,有的竹种秆箨迟落或宿存。   秆箨是识别竹种的重要器官。   一枚完全的秆箨包括箨鞘、箨舌(箨鞘顶端的突起物)、箨耳(箨鞘鞘口两侧的突起物)、箨叶和遂毛(生于箨耳或鞘口)。   (1)箨鞘:其基部着生于箨环上,整个包被竹秆的节间,外缘通常分离。不同的竹种,箨鞘的性状各异。箨鞘的质地有厚革质、革质、厚纸质、纸质的不同;箨鞘背面的色泽、斑点及被毛等也因竹种而异;先端性状可有平截状、凸形、凹下以及宽窄等区别;边缘有的可明显被毛,有的则光滑。箨鞘在竹秆生长过程中有的早落,有的竹种则迟落或宿存。   (2)箨舌:绝大多数箨鞘均具箨舌,有的竹种可无箨舌,或在秆基部位的箨鞘上箨舌缺失或退化。箨舌的颜色、高度、宽度、先端形状、是否被毛及被粉等性状随竹种不同而发生变化。   (3)箨耳:箨耳通常着生在鞘顶的两侧。有的竹种箨耳为箨叶基部延伸而成,与箨叶连成一体,如篌竹,有些竹种可无箨耳。具有箨耳的竹种,箨耳的发达程度、形状、色泽、边缘毛的有无及发育程度等性状均有相当稳定的表现。   (4)箨叶:着生在箨鞘的顶端,通常无柄,宿存或断落。箨叶的形状有三角形、锥形、披针形、卵状披针形、带形带。箨叶在箨鞘上是直立还是反转,其本身是平直还是皱褶、颜色以及其基部宽度与箨鞘顶部宽度之比等都是可以用于分类的性状。
散生竹类生物学特性
  在观赏竹类中,单轴散生型竹类品种占有较大比重,如著名的紫竹、斑竹、金镶玉竹、罗汉竹(人面竹)、黄纹竹、黄秆乌哺鸡竹、花秆毛竹等都属于此类型。单轴散生型竹子具有真正的地下茎(竹鞭),竹秆在地面呈散生状。   (一) 地下茎(竹鞭)生长   竹类植物地下茎是竹株间相互连接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器官,又是竹林延伸扩展维系竹林稳定的器官;单轴型地下茎具节,节上生芽,芽是新竹秆和新地下茎形成的器官。   1.竹鞭的延伸生长 竹鞭地下纵横穿透蔓延是通过鞭梢的生长来实现的。在抽鞭初期,先形成数个节间短缩细小、无根无芽的鞭节段,称为鞭柄,之后鞭的节间长度由短逐渐加长,粗度由小变大,节上根芽点逐渐出现。随着鞭梢不断产生新的鞭节,其下部各节不断老化,逐节停止伸长活动   2.竹鞭的年生长 鞭梢的年生长活动一般为5-6个月,并和发笋长竹交替进行,呈现“慢—快—慢”的节律变化。对于每年换一次叶的单轴散生型竹种(在散生竹种中只有毛竹是2年换一次叶)来说,待5-6月新竹抽枝展叶后竹鞭生长开始,8-9月生长最快,当10月竹鞭进入孕笋期后,生长减慢且逐渐停止。竹鞭在相邻年份的年生长量一般情况下相差不大。对2年换一次叶的毛竹、花秆毛竹而言,在鞭—竹系统大量出笋长竹的年份(即非换叶年、大年),待新竹抽枝展叶后竹鞭生长开始,8-9月最旺,11月底停止。翌年(即换叶年、小年)竹林不发笋长竹或很少发笋长竹,竹鞭生长开始较早,3月土温回升之后即行生长,6-8月生长量最大,9月当竹鞭进入孕笋期后,生长减慢且较早停止。大小年毛竹林竹鞭年生长量一年多一年少,大年出笋多,竹鞭生长量小,小年则反之;而花年毛竹林每年出笋数量相当,竹鞭年生长量相邻年间也相若。   3.竹鞭的分布 竹鞭生长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在土壤空间中的横向蔓延,其横向活动范围集中在水、肥、气、热较适宜的土壤上层。竹鞭在土壤中的横向延伸,既非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也非固定于单一方向,而是随地形和土壤状况的变化,波浪式地延伸。中、小型散生竹的竹鞭多数分布在离地表10-30厘米的土层中,40厘米以下分布很少;毛竹竹鞭在10-30厘米的土层中分布居多,占70%左右,50厘米以下土层中竹鞭分布很少。   4.竹鞭根系的生长 当鞭梢向前推进,后面节间分生组织活动停止时,节间根原始体向外辐射状伸长,形成根芽,继而伸长为鞭根,之后在鞭根上分生出支根,形成鞭根系。三、四级支根为生理活跃根系,可以更新;鞭根折断或腐烂后则不复更新。   5.竹鞭的更新生长 竹鞭更新生长有其独特的方式,即靠竹鞭分枝(叉鞭)来实现。鞭梢生长具有很强的顶端优势,抑制侧芽的萌发。但当鞭梢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而夭折后,该鞭梢母鞭上的壮芽萌发抽出新鞭或冬季鞭梢萎缩而断掉后,翌年春季该断点附近的壮芽或该鞭梢母鞭上的壮芽萌发成新鞭,这种新鞭谓之叉鞭。   6.竹鞭的抽鞭发笋能力 竹鞭的抽鞭发笋能力与竹鞭的年龄及其生长状况关系极为密切,其中受竹鞭年龄的影响最大。对于每年换一次叶的散生竹种,1周龄竹鞭萌发新鞭能力最强,2周龄竹鞭发笋长竹能力最强,4周龄的竹鞭基本上失去了抽鞭发笋的能力。在无性繁殖起源的毛竹林中,1年生的幼龄鞭,组织幼嫩,侧芽生长发育尚欠成熟,一般不抽鞭发笋。3-6年的壮龄鞭,组织充实,侧芽成熟,壮芽数量多,因而抽鞭发笋多质量好。竹林80%以上的竹笋和新鞭是由壮龄鞭抽出的。>      (二)竹秆生长   竹秆生长指从笋芽分化开始到新竹长成,进入竹秆材质生长,直至竹秆老化衰亡的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即竹笋的地下生长、秆形生长(竹笋—幼竹的生长)和竹秆材质生长(成竹生长)。   1.竹笋的地下生长 笋芽分化、竹笋形成、竹笋膨大生长是在土壤中进行的,故曰竹笋的地下生长。竹笋出土前的地下生长,主要是笋体基部横向膨大生长。这是竹笋生长的重要阶段,它的生长状态决定性地影响着新竹的粗度。因为竹笋出土生长后,笋体基部即未来的秆基的粗度已趋定型。    散生竹种竹笋地下生长起止的时间及其长短因竹种不同而异。每年换一次叶的散生竹种如刚竹属的早园竹、金镶玉竹、紫竹、罗汉竹等,其竹笋是在春季至初夏季节(3-5月)出土生长的,其竹笋地下生长则通常是在早春季节进行,竹笋的地下生长不存在越冬期,只有早竹、早园竹在冬季已形成竹笋的雏形,而且从笋芽分化到竹笋破土生长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为3-4个月,而不像毛竹需要7-8个月。   毛竹竹笋的地下生长不同于其他散生竹种,可分为分化期、越冬期和萌动生长期。夏末秋初,竹鞭上的部分侧芽开始萌发分化为笋芽,到初冬,笋体肥大,由于冬季低温,竹笋进入越冬期,处于休眠状态,称之为冬笋。翌年春季,旬平均温度上升到10℃以上时,冬笋打破休眠,开始萌动,继续生长出土,称为春笋。   2.秆形生长(竹笋—幼竹的生长) 从竹笋出土生长到新竹抽枝展叶,是竹子秆形生长阶段。竹笋在出土前,全竹的节数已定,出土后不再增加新节。出土后主要是居间分生组织的分裂活动使节间不断伸长,从而长成幼竹。   竹笋出土至幼竹高生长停止所需的时间因竹种而异。中小型散生竹一般需25-30天;毛竹早期出土的竹笋完成高生长大约为60天左右,未期出土的毛竹笋只需40-50天。   按照竹笋—幼竹高生长的速度,可划分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未期4阶段,并表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①初期:生长非常缓慢,每日仅长1-2cm,笋尖露出地面,笋体仍然处于土中,继续横向膨大生长。②上升期:竹笋地下部分各节膨大生长和纵向生长已停止。竹笋节间生长活动移至地上部分,生长速度逐渐加快,每日可长10-20cm。秆基各节大量生根,并开始萌发支根。③盛期:是竹笋高生长最旺盛的阶段。竹笋高生长迅速而稳定,呈直线上升。在生长高峰,毛竹笋一昼夜最大可伸长100cm左右。嗣后高生长速度变慢,基部笋箨开始脱落,开始抽枝,逐渐向幼竹过渡。竹根继续伸长并大量萌发支根。④未期:高生长速度显著下降,最终停止。同时,竹根系形成,枝条伸展迅速,待全竹枝条长齐,竹叶随之展放,形成新竹。   3.竹秆材质生长(成竹生长) 幼竹形成后,秆形生长结束,竹秆的高度、粗度和体积不再有明显的变化。由于竹子无次生形成层组织,在以后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它的高度和粗度不再增长。幼竹形成后即进入材质生长时期,竹子重量生长仍在进行。幼竹组织幼嫩,含水量高,干物质少,仅相当于成熟竹秆的40%左右。   竹秆材质生长可分为增进期、稳定期和下降期3个阶段。①增进期:幼竹着生在壮龄鞭上,富有生活力。竹子生理代谢旺盛,抽鞭发笋能力强。与此同时,竹材的物理力学性质也相应地不断增强。②稳定期:竹株进入营养物质含量和生理活动旺盛的稳定状态,竹秆的材质生长进入成熟时期,容重和力学强度都稳定在最高水平。随即出现下降趋势,所连竹鞭逐渐老化,开始或已经失去抽鞭发笋能力。③下降期:老龄竹生活力逐渐衰退,根系吸收面积和生活力下降,竹秆的重量、力学强度和营养物质含量也相应降低。   上述三个时期,竹种不同,其龄级范围也不同。增进期毛竹秆龄为2-5龄,其他竹种为1-2龄。稳定期毛竹为6-8龄,其他竹种为3-4龄。下降期毛竹为9龄以上,其他竹种为5龄以上。   4.枝叶生长 竹笋—幼竹高生长进入未期后,叶芽开始分化,此后随着竹枝的抽发生长,竹叶也随之吐发展放。开始是细长的针叶状,后逐渐长大成各种披针状。竹子为常绿植物,一般而言竹子每年换一次叶,老叶脱落,新叶抽发,而毛竹,新竹第2年换叶后就开始进入每2年换一次叶的阶段。换叶的时间因竹种而异,一般在春季3-5月。
混生竹类生物学特性
  复轴混生型竹类既有横走地下的竹鞭又有肥大短缩的合轴型地下茎,竹秆在地面分布较紧密,呈散生状(环境条件较好时)或丛生状(环境条件不良时)。优良的混生观赏竹类有茶秆竹、长叶苦竹、矢竹、四季竹、斑苦竹等。   (一) 地下茎生长   复轴型地下茎既有横走地下的竹鞭又有肥大短缩的合轴型地下茎,也即在同一鞭—竹系统中并存有单轴型和合轴型地下茎。复轴型地下茎由秆基芽眼长出能在地下横走长距离的竹鞭,竹鞭上的成熟侧芽萌发成竹或新的竹鞭,新竹秆秆基上的芽眼萌发成合轴型的地下茎。   混生竹秆基节间较长,竹根较少,弯曲度小,两侧有芽眼2-6个。在土壤肥沃的条件下,生长良好的竹林主要靠竹鞭上的芽苞进行繁殖更新,萌发长成新的竹秆,所长出的竹秆稀疏散生,表现出与散生竹竹林相同的特性。在贫瘠的土壤条件下或林分受到严重损害时,秆基的芽眼则很少萌发长鞭,而是萌发抽笋长出新竹秆,呈现丛生竹基本特征。   (二) 竹秆生长   一般混生竹的出笋期略迟于散生竹而早于丛生竹。茶秆竹在江苏常州地区5月下旬出笋,持续时期较短,20天左右基本结束。南方比北方地区出笋早,高海拔地区出笋期较晚。   竹笋出土后,经历1-2个月左右完成竹秆高生长。混生竹种的竹笋—幼竹的高生长过程,与散生竹、丛生竹一样,也有“慢—快—慢”的规律。 在混生竹种的竹笋—幼竹的高生长完成过程中,随着竹秆上的笋箨脱落,抽枝展叶,完成秆形生长。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总数:9 页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