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空间
园林竹子
跳过导航链接首页 > 栽培技术

竹类植物竹秆的构造
  竹秆即地上茎,实际上是主茎(地下茎)的第一级分枝。竹秆的大小差别很大,大型竹如巨竹高达30m,直径可达30cm,小型竹如菲白竹高仅几十厘米,直径尤如铁丝。有的竹种秆直立,少数竹种秆攀缘而呈藤状。秆通常中空,也有的竹种秆实心。秆一般为圆柱状,也有的竹种秆近方柱状,如方竹;有的秆则节或节间为其他形状,如罗汉竹、佛肚竹等。秆的表面一般为绿色或黄绿色,有的竹种则为紫色、黄色、黄绿相间或具斑点,如紫竹秆为紫色,黄秆乌哺鸡竹秆则为黄色间有绿条纹,斑竹秆绿色具有紫黑色斑点、斑块。竹秆是竹子的主体,其构造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秆柄(俗称螺丝钉) 竹秆的最下部分,与地下茎相连,细小而短缩,具有数节,但上无芽,也不生根。地下茎为合轴丛生型的竹种,其秆柄是与另一老竹秆基相连的部分;合轴散生型的竹种,其秆柄延伸形成假鞭。   2.秆基 竹秆入土生根的部分,由数节至十数节组成,节间极为短缩,粗大。在丛生竹中,秆基上通常有互生的大型芽,称芽眼,萌笋成竹;在散生竹中,秆基上通常无大型芽或仅具少数发育不完全的大型芽。秆基各节密生根,称为竹根,形成竹株的独立根系。 秆柄、秆基和竹根合称竹蔸。   3.秆茎 也称竹秆,由秆环、箨环、节内、节隔和节间组成。秆环是居间分生组织停止分裂分化后留下的痕迹,位于箨环的上方。秆环隆起或平,其隆起的程度随竹种的不同而不同。多数丛生竹的秆环平,如绿竹等;在散生竹中一些竹种分枝以下的秆环平而不明显,如毛竹、金竹,而桂竹秆环隆起。箨环是秆箨脱落后在秆上留下的痕迹。秆环和箨环之间的距离称节内。秆环、箨环和节内称为节。两节之间称节间。节间通常中空,节与节之间有竹隔相隔。不同竹种的节数有显著差异,如毛竹可达70节,鹅毛竹仅十余节。
竹类植物竹叶的构造
  从植物形态学的观点看,竹子有两种形态的叶,即茎生叶和营养叶。茎生叶着生于竹秆上,又称秆箨、竹箨、笋壳等。这里的竹叶仅指着生于枝条上的营养叶。   枝条各节着生叶,叶互生,排列成2行。叶分为叶鞘、叶柄和叶片三部分。叶鞘包裹小枝节间,叶鞘与叶片连结处的内侧有一突起称叶舌,两侧的耳状突起称叶耳,叶耳的边缘常有肩毛,有些竹种既无叶耳也无肩毛,有些竹种则仅有肩毛而无叶耳。   竹叶通常在叶片与叶鞘之间有一关节,叶片枯老时从关节处脱落。叶片一般为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收缩。叶片的大小各竹种相差悬殊,最大的长度可达40-50厘米,如麻竹、龙竹,较小的长不过2-3厘米,如凤尾竹。叶的更新是周期性的,通常为每年一次,毛竹则2年一次,从落叶小枝的节上的芽发育为新的具叶小枝替代落叶小枝。不少竹种可以通过竹叶更新时遗留的小枝痕数来判断竹株的年龄。
竹类分枝类型
  竹类植物的分枝与一般木本植物的分枝不同。一般树种由芽—枝条—芽—枝条。竹子的分枝由竹秆节上的侧芽发育而成,根据起源不同,分枝类型可分为单芽起源和多芽起源两种类型。我国所产竹子的芽在芽的原始体时就已经分化形成侧芽(称芽的早期分化),当芽萌动时,侧芽也一起生长,因此我国所产竹种无论其每节分枝的数目是多少,都是由单芽起源的。根据每节分枝的数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单枝型。每节具有1分枝,分枝直立而直径与秆相近。如赤竹属Sasa、箬竹属Indocalamus等。   (2)二枝型。每节具2分枝。如刚竹属Phyllostachys等。   (3)三枝型。中部节每节具3分枝,秆上部节可多至5枚分枝。如酸竹属Acidosasa、筇竹属Qiongzhuea、少穗竹属Oligostachyum等。   (4)多枝型。每节具多枚分枝,分枝或近于等粗,或有1-2枝较粗,其他较细。如刺竹属Bambusa等。   竹子通常都有再次分枝,但也有少数竹种无再次分枝,如鹅毛竹。同一属的竹种其每节分枝的数目通常是一致的,但有时竹秆上部的分枝数目通常较多,而下部节的分枝数目少于中部节间。一般所说的分枝数目是指中部节每节所具的分枝数。
竹类植物地下茎类型
  竹类植物的地下茎是在地下横向生长的主茎,既是养分贮存和输导的主要器官,也具有分生繁殖的能力。地下茎俗称竹鞭,亦由节和节间组成,圆而中空。节由鞭环和箨环组成,鞭环上着生芽和鞭根;箨环为鞭箨脱落后留下的痕迹。地下茎先端生长部位称为鞭笋或顶芽。竹类植物的繁殖主要靠地下茎上的芽发笋成竹繁衍后代。   同一属的竹种具有相同的地下茎类型,因此地下茎是竹类植物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地下茎的形态特征和进行分生繁殖的特点,可将竹类植物的地下茎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单轴散生型。有真正的地下茎(即竹鞭),鞭上有节,节上生根,每节着生一侧芽,交互排列。侧芽或出土成竹,或形成新的地下茎,或呈休眠状态。顶芽不出土,在地下扩展,侧芽出土成竹,地上茎(竹秆)在地上散生,故又称为散生竹。如刚竹属Phyllostachys、方竹属Chimonobambusa、酸竹属Acidosasa等。   2.合轴丛生型。无真正的地下茎,由秆基的大型芽直接萌发出土成竹,不形成横向生长的地下茎,秆柄在地下也不延伸,不形成假鞭,竹秆在地面丛生,故又称为丛生竹。如刺竹属Bambusa、牡竹属Dendrocalamus等。   3.合轴散生型。秆基的大型芽萌发时,秆柄在地下延伸一段距离,然后出土成竹,竹秆在地面散生。延伸的秆柄形成假地下茎(假鞭)。假鞭与真鞭(真正的地下茎)的区别是,假鞭有节,但节上无芽,也不生根。秆柄延伸的距离因竹种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或十数厘米,或可达几米。如箭竹属Sinarundinaria (Fargesia)等。   4.复轴混生型。有真正的地下茎,间有散生和丛生两种类型,既可从竹鞭抽笋长竹,又可从秆基萌发成笋长竹。竹林散生状,而几株竹株又可以相对成丛状,故又称为混生竹。如赤竹属Sasa、筇竹属Qiongzhuea、箬竹属Indocalamus等。   复轴混生型不是一种十分稳定的地下茎类型,常因立地条件和生长状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单轴散生型的竹种如生长发育不好,或受立地条件的影响,则可能表现为复轴混生;而复轴混生型的竹种,当立地条件较好,生长旺盛,常常表现为单轴散生的性状。
竹类植物秆箨的构造
  秆箨也称竹箨、笋壳,为主秆所生之叶,着生于箨环上,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仅起保护节间不受机械创伤的作用。当节间生长停止后,秆箨基部形成离层而脱落,有的竹种秆箨迟落或宿存。   秆箨是识别竹种的重要器官。   一枚完全的秆箨包括箨鞘、箨舌(箨鞘顶端的突起物)、箨耳(箨鞘鞘口两侧的突起物)、箨叶和遂毛(生于箨耳或鞘口)。   (1)箨鞘:其基部着生于箨环上,整个包被竹秆的节间,外缘通常分离。不同的竹种,箨鞘的性状各异。箨鞘的质地有厚革质、革质、厚纸质、纸质的不同;箨鞘背面的色泽、斑点及被毛等也因竹种而异;先端性状可有平截状、凸形、凹下以及宽窄等区别;边缘有的可明显被毛,有的则光滑。箨鞘在竹秆生长过程中有的早落,有的竹种则迟落或宿存。   (2)箨舌:绝大多数箨鞘均具箨舌,有的竹种可无箨舌,或在秆基部位的箨鞘上箨舌缺失或退化。箨舌的颜色、高度、宽度、先端形状、是否被毛及被粉等性状随竹种不同而发生变化。   (3)箨耳:箨耳通常着生在鞘顶的两侧。有的竹种箨耳为箨叶基部延伸而成,与箨叶连成一体,如篌竹,有些竹种可无箨耳。具有箨耳的竹种,箨耳的发达程度、形状、色泽、边缘毛的有无及发育程度等性状均有相当稳定的表现。   (4)箨叶:着生在箨鞘的顶端,通常无柄,宿存或断落。箨叶的形状有三角形、锥形、披针形、卵状披针形、带形带。箨叶在箨鞘上是直立还是反转,其本身是平直还是皱褶、颜色以及其基部宽度与箨鞘顶部宽度之比等都是可以用于分类的性状。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总数:5 页数:1/1